很多人做了几十次化疗,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可肿瘤却像没事人一样,依旧扎根生长,甚至更凶了。但有的人没做几次治疗,反而靠一种清淡、规律的饮食方式控制住了病情,精神头也一点没输给常人。
癌细胞是靠能量活下去的,这一点,中医和现代医学其实早就说通了。肿瘤细胞的“胃口”比正常细胞大得多,它们喜欢糖,喜欢持续不断的营养供给。
现代研究早已证实,癌细胞的代谢方式异常,主要依赖“有氧糖酵解”,也就是说,它们哪怕在有氧的环境下,也疯狂吞噬葡萄糖。
我见过太多病人,嘴上说忌口,转身就偷吃甜点、喝饮料。那种沉迷糖分的满足感,其实就是癌细胞在“蛊惑”你。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生理反应。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明确指出,高糖、高脂肪饮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从中医角度讲,这就是“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久之化热,热毒结聚,终而成瘤。
我个人非常警惕这种湿热体质的形成,它不声不响,却最容易在中年后爆发成大病。尤其是现代人长期久坐、饮食肥腻,脾胃运化失调,湿邪内停,等于是把地基搞烂了,哪来的精气去抗癌?
中医里讲“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黄帝内经》有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不除,气血运行受阻,免疫力也就被拖垮了。
现代免疫学研究也发现,慢性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
我接诊过一个中年女性,术后恢复期坚持了一年“清淡饮食+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没有吃任何保健品。她的体重逐渐回稳,舌苔由厚腻转为淡薄,精神状态也好了。
这不是运气,而是她用生活方式在修复脾胃,打通气血的根本。她说得很朴实:“我现在吃饭前都想一想,这口饭是喂我身体,还是喂癌细胞的。”
很多人以为“营养要跟上”,于是天天大鱼大肉、炖汤补血。可你要搞清楚,癌细胞是“不挑食”的,只要是能量,它都来者不拒。我常说,补得太猛,就是“养虎为患”。中医讲“虚不受补”,体内有湿热、瘀血、痰饮的状态下,盲目进补只会加重内耗。
一项发表于《CellMetabolism》的研究指出,间歇性断食可有效降低多种癌症的生长速度。这跟中医的“节欲养生”不谋而合。断食不是饿肚子,而是让身体进入“自噬”状态。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清理机制,可以清除受损细胞,也包括癌变倾向的细胞。我非常推崇这种“以静制动”的养生方式,养生并不等于天天吃补品,而是该停的时候就停。
中医讲“食不过饱,动不过劳,色不过度”,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别让身体一直处在“高负荷供养”的状态。
现代人三餐不定、宵夜不断,哪有一点节制?肿瘤细胞最怕的,不是化疗,而是你不给它吃的机会。当你有节制地吃饭、规律作息,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系统,这比任何药物都聪明。
再说一个我印象深刻的病人,他是个企业家,查出肝癌后拒绝了大部分西医治疗,但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每天按时吃饭、睡觉、走路,所有商业饭局一律推掉。
他告诉我:“我这辈子太拼了,是时候把身体还给自己。”三年后复查,肿瘤稳定无扩散,肝功能也维持得不错。这种结果,西医叫“疾病稳定期”,中医则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伤寒论》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并不是一句空话。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人的“整体代谢环境”对肿瘤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营养过剩、精神压力大、昼夜节律紊乱,都是癌细胞的温床。我认为,癌症不是敌人,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生活的漏洞。
我常跟病人说一句话:你不是跟癌细胞打仗,而是在跟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和解。你吃的每一口饭、睡的每一个觉、动的每一次步,都是在给身体修复的机会。而不是等着医生给你个“神药”,那种想法只会让你错过真正该做的改变。
我从不否认现代医学的力量,但我更相信人自身的调养能力。很多中医古籍中提到“治未病”,但今天我们要反过来看,它同样适用于“病后调”。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抗癌处方。不是吃什么特效药,而是回归到人的本性、节律。
在临床中,我越来越倾向于把“饮食结构调整”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少吃多餐”或“忌口”,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位、舌象、脉象去定制饮食。
比如脾虚湿盛者,宜健脾化湿;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热;气郁者,则需疏肝理气。这不是玄学,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
说到底,癌细胞怕的不是化疗,而是一个不再“喂养”它的身体环境。你不给它糖,不让它“舒适地存在”,它自然就“活不下去”。这是我作为医生最深的体会:真正的治病,是顺应身体的智慧,而不是违背它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股票配资平台,网络平台配资,网络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