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又上演了一出“全球亮肌肉”的大戏,喊上日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一众盟友,在亚太地区大搞联合军演,场面足够热闹,阵仗也看着唬人,可话说回来,这热闹背后的实情,真有那么顶吗。
这次“部队重返太平洋”军演从7月10日开始,拉了19个国家凑热闹,官方说法是“提升区域威慑”,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矛头指得还不是中国,三天后又接着“护身军刀”演练,还是原班人马,重点放在AI军事化、网络战这些新潮概念上,噱头十足,可真到实操环节能不能成事,有点悬。
场面是摆出来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美军自己都没想到,刚想拍着胸脯秀存在,结果自家航母队伍里,最能打的“尼米兹”号直接宣布退役,核动力航母数量立马降到10艘,这可不是小数目,按照美国法律,美海军必须保持11艘航母的体量,结果新航母“肯尼迪”号进展又拖了后腿,关键技术卡脖子,预计2027年才能服役,这时间差,谁都得捏把汗。
再看看剩下的10艘,美军高层心里估计也不踏实,“斯坦尼斯”号长期瘫痪在修船厂,还占着维修坑位,让其他舰艇也排不上队,“华盛顿”号一待就是六年,出港遥遥无期,“杜鲁门”号更是倒霉,撞上5.3万吨巨轮,飞行甲板变形,核心电子设备罢工,必须进厂大修,综上可用的就剩7艘,离全球部署的基本盘差得远。
你说巧不巧,偏偏美国的全球布局又离不开航母,手伸得越远,资源就越紧张,11艘是战略刚需,7艘能上场,这“肌肉”摆得再大,实际能发挥几成力,明眼人都懂。
更尴尬的是核潜艇的情况,目前美军大约40%的攻击核潜艇在等着维修,“博伊西”号甚至排了十年才轮到进厂,这造船业的衰败程度,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长期积压的技术和产能矛盾,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
反观中国这边,舰艇下水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型航母、电磁弹射这些原来只有美军才有的“高配”,现在我们也有了,装备迭代速度让人刮目相看,美方自然是心里有数,才会在亚太拉帮结派,试图用集体行动对冲自身下滑的单兵作战力。
这种“合体军演”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壮胆,顺带给盟友打打鸡血,但实际效果有多少,谁都清楚,盟友之间有各自的小算盘,谁都不想真把自己绑死,美国喊得再响,真要遇到硬茬,谁能跟到底,美国自己心里也没谱。
要说美军航母系统这套打法,几十年来的确是全球独一份,二战后到冷战时期,靠着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一度实现全球快速部署,但时代变了,装备老化、维护难度大、船厂产能跟不上,像“尼米兹”级这种老将,服役周期早就压到极限,非得退役不可,新航母又慢腾腾交不了货,战略空窗期就这么出现了。
有意思的是,美军其实早就意识到自己“出勤率”不足,航母常态化部署压力巨大,但要解决也真不是说几句“加油干”就能补齐的,船厂缺人、技术断档、零部件供应链不畅,每一个都是多年积攒下来的老毛病,短期内很难彻底翻篇。
而且,亚太局势这么复杂,美国想靠几次军演就把中国压制住,难度大得很,毕竟地区国家的利益分歧大,谁都怕真闹大了自己被拖下水,不是国与国之间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台面上是“团结一致”,台下大家都在算计自己的家底。
中国这几年在造舰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除了航母,还有万吨级驱逐舰、核潜艇等新型主力舰艇不断服役,电磁弹射、无人作战系统也逐步开始实装,装备现代化速度,比起美军的“掉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毕竟还是有家底,短时间内不至于彻底掉队,只不过这种“秀肌肉”越来越多,真正能落地的战略动作却越来越少,外界的信心自然就会下滑,盟友也会观望,慢慢形成“美国说了算”但没人真听的局面。
所以现在的美军航母困境,说到底是多年战略透支和技术积压的结果,亚太军演闹得再大,实际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反而让外界看清了美国“亮肌肉”背后的力不从心,这才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下一步怎么看,美国肯定还会继续拉盟友、打组合拳,毕竟战略收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中国这边只要按部就班推进装备建设和战略部署,主动权就会越来越多,局势的天平也会慢慢倾斜。
有一点得说清楚,军演归军演,真正比拼的还是综合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摆拍、互呛可以短期提气,但长期来看谁能扛住消耗,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场大国博弈,刚刚进入下半场。
股票配资平台,网络平台配资,网络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